贡井是兰州市榆中县北山六乡之一。北山地区虽相距甘肃省会城市兰州不远,但却是当地有名的极旱贫困片带,这里还有不少人家住在阴暗、破败的土窑里,靠低保或外出务工来维系生存。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走访了贡井乡,经过采访了解到,这个贫困乡正在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中药材产业,以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然而脱贫路上却遭遇高成本门槛,让许多贫困农户难以逾越。
贡井乡人均耕地面积达到6亩,但是丰富的土地资源未能给农民带来丰厚收益,水资源的缺乏是导致贫困的首要原因,再加上山大沟深,交通也不便利,尽管就在大城市的边缘,却成为了被人们遗忘的贫困角落。
今年,这个乡再一次“习惯性”遭遇干旱,小麦基本绝收,玉米到成熟季节也只有半人高,以耐旱、耐贫瘠著称的马铃薯也不好好长,这里一棵,那里一棵,出苗率低,产量也少得可怜。“基本是撒多少,收多少,撒下去的是饱满的种子,收上来的却是瘪瘪的粮。”贡井乡佐地村村支部书记刘银祖说。
在将大量人口迁移出去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谋划发展适宜当地的农业产业。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当地政府发现还是甘草等中药材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抗旱效果好,而且中药材收益高,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
贡井乡党委副书记魏立荣说,以今年的种植情况为例,小麦几乎没有收成,马铃薯只有200元/亩左右的收益,投入较高的全膜玉米最好也就500元/亩至600元/亩的收益,而甘草等中药材长势相对较好,每年收益为800元/亩至1000元/亩。
喜的是找到了脱贫产业,忧的却是好不容易找到的脱贫产业推广不起来。农民和政府都意识到种植中药材收益好,无奈很多贫困户种不起。魏立荣说:“种植甘草等中药材,一次性投入就达1000元至1500元,且三年才能见效益。对于贫困户而言,不说一户种上10来亩,就是种几亩都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