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考试题干组成原则之以分析对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为原则

发布时间:2015-04-13 10:00:04 来源:一佳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 我要分享
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认识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影响,由影响到措施。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下面的一些常识,将会在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起到一定作用。
1.社会问题的常识
为了严谨起见,我们必须从学术的角度界定一下社会问题。懂得了什么是社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常识以后,对于我们回答申论试题有很大好处。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换句话说,它的存在状况及其数量(比例)大小能够被人们所认识。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所谓主观定义是指人们对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明显感到目前的客观条件已经危及到他们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是对他们所信奉的社会规范的一种背离。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研究其产生的客观条件,而且要研究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使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种状况及其解决方法。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政府是人民的代表,应该重视关系到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问题。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对少数人的事政府就可以弃之不管,而只是表明政府应多些引起社会普遍反响的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社会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它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到显、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更小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2.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
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上,即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特殊角度上,我们通常的观察方法主要有:透视性观点、整体性观点、群体性观点及客观性观点。
(1)透视性观点。透视性观点,就相当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要看到社会问题的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识的。研究隐性功能是社会学者最能发挥所长的领域,也是社会学者在理论上最可能有所收获的研究领域。
②要透视社会的内幕。社会生活中还有大量无形的内幕,如经济活动中的秘密利益交换,犯罪团伙中的秘密规范,社会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许多不易公开的、在隐蔽场合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而这种隐蔽性活动正是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秀视社会内幕从方法论角度讲就是要通过假象透视社会现象的真相和本质。
③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要揭露它们,把握阴暗社会层面的规律。研究社会问题毁是揭露社会黑幕,又是在建设社会光明。
④要透视社会生活的多重本质。透视性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是透过肯定性主题进而研究某些揭露性主题和丑恶现象,要求研究者透过假象看到真相,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消极看到积极,透过黑暗看到光明。
(2)整体性观点。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①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病态,一种社会问题不会局限在某个狭隘的领域,仅仅是社会的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它往往是由于整个社会结构、社会机制方面的不协调而引起的。
②任何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整体性方法论要求我们避免研究上的误区,其一,在横向考察中,如果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象从社会整体抽取出来,割断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则不能揭示这一现象的规律。其二,在纵向考察中,考察的视野局限于现阶段社会问题增长的具体表象,而未将导致社会问题增长的因素与制约社会问题产生、存在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相联系,或者忽略了决定性层次的原因所具有的根本性的、稳定性的制约作用。
③社会整体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④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社会整体性观点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具有全面性,不要从单视角出发,只看到问题的某些方面而遗漏了另一些方面,仅仅看到了局部而忽视了全局,仅仅照顾了部门而忘却了全体。
(3)群体性观点。群体性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作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
①社会是由群体组成的。社会不是由单个个人构成的,而是由群体组成的。
②观察社会时要超越个人。研究社会问题时要跳出个人狭小的范围,一是要看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二是要看到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
③要研究群体结构。这一观点要求我们看到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是由影响其生存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观察社会问题时要有穿透力,穿透个人所在的群体,穿透群体所在的社会环境。
④群体的特性独立于个人的属性。是群体的特性决定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个体的意志左右群体的属性。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将个人置于他所属的特定群体之中,用特定的群体属性来俯视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个人的所作所为。
(4)客观性观点。
①实事求是地研究社会问题。
②摆脱胎换骨个人狭隘的情绪、经验与偏爱,客观地表达各种发现。
③保持陌生人观点。
④保持价值中立观点。
⑤避免地方性观念。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看待。
⑥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社会问题的认识过程
社会问题确认的基本过程包括:
(1)问题察觉。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应该行动起来做点什么,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取决于相关人员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思想意识、个人利益、价值观念等。
(2)问题界定。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特定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3)问题描述。问题描述是提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这些理论问题对于我们申念经考试极有好处。我们总要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那么上述知识为我们概括、理解、分析和归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必要的方法。
归结到申论考试,可以看出,凡是社会问题就会具有一些必备的特征;
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没有间隔的可能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也是社会问题,但是从历年的命题实践上来看,往往不容易命题;
从影响上看,受影响的已经不是个别人或少数群体,而是相当部分群众;
从关注主体上看,已经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并且有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
从渠道上看,已经有多种渠道反馈同一社会问题。
只要具备上了上述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命题的主题和材料。
 

责编: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