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言语理解与表达(7.30)

发布时间:2015-07-30 11:29:46 来源:一佳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 我要分享
结语型
【例1】(2013年4•13联考)
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两个耳垂的形状也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左的位置。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论述的是(  )
A.弥补不对称缺憾的诸多方式
B.人生中的不完美也能转换为完美
C.不对称也能产生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D.人体之所以产生不对称现象的生理基础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语句衔接型。根据就近原则,之前论述的是不对称,因此接下来肯定会论述不对称的话题, 排除B选项。文段的首句提出核心观点—“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可以得知作者是结束不完美这个事实的,A选项将不对称视为缺憾,不符合文意,排除。D选项的“生理基础”论述过于肤浅,而且与核心观点不对应,可以排除。因此答案为C。
【例2】(2011年9•17联考)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C。对于结语型,做题的原则和前面是类似的,具体来说,应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解题。原文最后一句话“让电视人夜不能寐”,这是对电视人提出的一个问题,按正常的思路,紧接着应该是从电视人的角度分析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排除A和D项;B和C项的区别是“引导”和“适应”的问题,注意前面提到了“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说明“引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答案为C。
【变1】(2010年国考)
几千年前,在非洲湿热的原始森林里,土著居民围着火堆,跟随各种复杂节奏自由而热烈地边舞边唱。这种歌声,也许在某些“文明人”眼里算不上音乐。然而,这样的声音却是最原始的,是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的本能所发出的生命之音。如果说布鲁斯音乐是很多音乐的根源,那么,上面所说的便是这个根源的根源。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   )。
A.自然环境与音乐风格的关系
B.布鲁斯音乐与土著音乐的源流关系
C.土著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
D.人类本能在原始音乐中的表现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C。本文最后一句提到了另一个新鲜概念——布鲁斯音乐,很多考生根据这一点就判定答案为B,但这种判断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产生问题。注意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充分条件句,而在充分条件句中前面的假设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结论,即“根源的根源”,那么说的还是 “土著音乐”,紧接着应进一步介绍这个根源的根源,因此答案为C。
    核心提示:在结语型的题目中,原文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般化的问题,而不是过于具体的小问题,所以我们接下来分析或解决的问题也应是这个一般化的问题。提出这一点是为了说明,对于衔接型问题而言,有时“概念上的连贯性”并不太可靠,考生需要关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免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责编: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