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专业素养知识二

发布时间:2015-09-11 16:40:34 来源:一佳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 我要分享
 
本文江西公务员考试和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品牌培训机构一佳教育(www.ejgwy.com)汇总发布:

学科专业素质——第二讲

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观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如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3)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

二、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教学是获取而非给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革。新课程观的确立,导致对教学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化,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的简单过程,也不只是学生在理性的科学世界进修的片面发展的过程,而是既关注学生科学世界的教育,也同时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教育,教育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学观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变: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教法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的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观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有了重大转向。

1.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

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教材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是教材设计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核。

2.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人类文化的曲解,是对教材的误用。新课程倡导的对话教学中,教材的权威被消解了,它由“圣经”变为一种“材料”,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教材中心、知识专制不得不退场,新的教学秩序得以建立。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因此,教材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是教材编制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教学角色进行认真的思考,加以重新定位。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教学角色中的核心特征。

 
本文由江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品牌培训机构一佳教育(www.ejgwy.com)编辑整理!
责编:江西公务员考试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