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石窟,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等组成,有800多个洞窟,5万多平方米壁画,是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展现了石窟艺术在北朝、隋唐之际的鼎盛风貌。在戈壁沙漠间,敦煌石窟代表了石窟艺术至高的起点,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大足石刻,中国南方最大的石窟造像群,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5万余尊石窟造像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后的再度辉煌。在长江流域的群山之中,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交汇,大足石刻也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风格,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句号,并于1999年成为中国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
敦煌是起点,大足是句点,跨越近千年,成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两座奇异的高峰。
最近,由半月谈杂志社主办的“大足与敦煌对话”文化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举行,来自大足与敦煌等地的领导,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余位专家,会聚于此,共同研讨敦煌与大足石窟艺术的价值与未来,共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介绍,敦煌石窟与大足石刻,同以其绵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珍贵的价值、完好的保护,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标志性成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说,敦煌与大足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紧密相连,有“两个世界精神地标”之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和视野之下,审视和探讨两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及两地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丝绸之路上,敦煌是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重要节点,大足是唐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大足五金工具和兵器通过川藏、川滇等茶马古道源源不断销往南亚、东南亚地区。两地的兴盛,带动了敦煌石窟和大足石刻的形成,成为文明传承特别是佛教文化传承的两颗明珠。
大足区委书记江涛说,世界上有四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这四种文化浸润汇流的地标就是敦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支主脉,将三教思想融汇一炉的地标就是大足。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内涵,赋予敦煌和大足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甘肃省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说,大足与敦煌一南一北,保留着华夏文明的优秀基因,承载着丝绸之路的文明印记,特别是在佛教东传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在学术研究方面,陈寅恪先生于1930年提出敦煌学的概念,100多年前就有很多国家的学者研究敦煌。近年来,敦煌学在石窟美术临摹和研究、石窟考古等各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大足则与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合作,成立大足学研究中心,出版大足学研究文库系列学术丛书,连续三次召开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了“大足学学术月”等活动。
当然,大足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敦煌学相比,在学术成果、人才培养、研究方法、保障机制等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此次论坛,也是希望两地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北敦煌、南大足”的交相辉映。
江涛说,敦煌与大足两地在文化传承上有着很强的同质性,在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契合点,在经济结构、旅游发展、地域区位、文化产业等方面又体现了较强的互补性,已不再是关内外的“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下一步,我们要建立对话机制,打造协作平台,把敦煌、大足对话这一论坛形式确立为两地定期进行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大足学取得新的进展。此外,还要加强两地的产业联动合作,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江涛说。
责编:一佳教育